斜槓青年源自於英文「slash」(斜線),出由《紐約時報》專欄作家瑪希‧艾波赫(Marci Alboher)的著作《雙重職業》(One Person/ Multiple Careers),描述愈來愈多青年同時擁有多種職業與身分,因此每當遇到「你在做什麼?」的問題,很難用一個詞彙完整介紹自己,這些人會用「斜槓」來表示自己的多種身分,例如,記者/詩人、諮商師/鼓手。
來源:https://www.managertoday.com.tw/articles/view/56911?utm_source=copyshare
©經理人
慢活夫妻曾說過一句話:「想要斜槓的話,找一份爛工作就對了。」
他們曾說,發展斜槓,需要學習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一堆斜槓或創業的專家也告訴我們:「不用很厲害才開始,要開始才會很厲害。」
斜槓其實就是用自己的第二專長,替自己打造另一份身分、職業與收入。而斜槓人的體質,就是對時間敏感,有效率的善用每一分時間,是決定能否斜槓的致勝關鍵。
而斜槓跟興趣的差別,在於能不能創造收入,也就是這樣的興趣,夠不夠專業到可以成為我們的雙重職業/身分。當然,專業的定義也很廣泛,有時候我們只要比別人厲害一點點,也可以算是某個領域的專家。
其實一開始斜槓的定義,並不是在於收入,而是如何在多重職業和身分的轉換下,讓生命更加完整有意義,收入反而是附加價值,所以說斜槓一開始的出發點絕對是興趣,當興趣培養成第二專長,就成為斜槓的起點。
《斜槓青年》一書中所說:人一輩子最可怕的不是死亡,而是當死亡來臨時,你突然發現你從未用你想要的方式活著。
斜槓最吸引人的,是讓你有夢想的可能。在執行斜槓的同時,突破自己的不可能,看到人生的另一番風景。
生活有太多的不自由,工作有太多的不快樂,而在零碎的片段、喘息的瞬間,如何自由意志的活、恣意地為自己安排,其實才是斜槓的精髓。也就是在從事斜槓工作的同時,內心有心流的湧入,讓人可以全然專注快樂的投注在喜愛的事物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