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十歲,窮得只剩下回憶和經歷
定義退休的條件,從來就不是年紀。
這也是近幾年國外很流行的FIRE (Financial Independence, Retire Early)。
越來越多人年紀輕輕就離開職場,開始追求自己的志業,從事自己的興趣。
總覺得近幾年自己想法改變很多,從一開始的及時行樂、轉變成提早退休。
說起來覺得不好意思,三十歲之前,自己真的沒什麼存款,但也不是說無端揮霍。
三十歲前給自己定義的目標,是要好好體驗人生,可以的話,要在國外工作,一段時間也好。
想看不同的風景、增加眼界、看見世界的寬闊。
很幸運地做到了這點,關於這段奇幻旅程,在其他篇章再來分享。
總之就這麼在國外待了好些年,一邊工作一邊遊遍澳洲歐洲。
各國不同的辦公文化,差異頗大,但絕對值得細細分享。
即使過程中不乏辛酸血淚,但真的是百萬千萬的值得。
這經驗是無價,即使年屆三十存款少許,亦不後悔。
甚至在回台灣後,覺得自己此生已無遺憾。
三十歲的人生,已經非常圓滿。當然,這是一種誇飾。
生命的美好絕對不是只有一種模樣。
國外生活、壯遊各國固然令人稱羨;
但平凡的生活、細水長流的感情或家庭狀態,也是另一種幸福的模樣;
懂得充實自己、活出生命的厚度,也是我對自己生命的另一番期許。
然後我就發現,要完成對自己的期待,不難,但我沒有錢。
回台灣的反文化衝擊,加上低薪高工時的雙重打擊,曾經也讓我有一段時間過得很灰暗。
在歐洲時即使常常旅遊,但怎麼樣也是省吃儉用,每天都在記帳、每月都在抓支出漏洞;
尤其當時薪水也還可以,怎麼會三十歲回台灣時,幾乎是兩袖清風。
痛定思痛後,決定開始理財,好好向錢看。
那時候哪敢想退休,不要沒錢就好,當時也有不錯的對象,只怕沒錢結婚。
很後來我才知道,三十歲前的自己,有的是浪漫體質,滿腦子風花雪月;
三十歲後的自己,看清了生活的本質是生存,需要錢,需要有錢。
爾後開始設定存錢目標,年輕時候吃過的苦,到後來的日子就是倒吃甘蔗。
在國外工作的經歷,反倒都是紮紮實實的履歷和經歷,成為求職強大的武器。
當然跟動輒年薪兩三百萬的強者相比,初回台灣的薪水十分微薄,投資成為當務之急;
也因為如此,迫使自己踏入股市,學習投資。
即使投資趁早這句話是老生常談,但真正開始又是另一回事。
年輕時只知道賺錢,想說薪水不高也沒特別去管,等到真正開始理財時才發現,手上的外幣都不知道貶到哪一國去。
先來談談澳幣,這個最早賺到也最早貶的外幣。
早年利率真的不錯,隨便定存利息都蠻漂亮的,所以我就萬年定存的放著。
反正換回台幣一定虧損,沒急需就放著賺點微薄的零用錢,就當每月的飲料錢(?)也好。
之後開始賺英鎊,明明回台灣時帳戶都處理得乾乾淨淨,小小積蓄也都轉回台灣。
只是稍沒注意英國就脫歐了!!! 我錢轉了回來但忘記換回台幣,然後英鎊就一去不復返。
幣值一下貶到連當年的歐元都不如,讓人情何以堪,我就不換,留著某天回去花英鎊。
但英鎊的定存利率一向都不漂亮,大概是存了好幾月才一杯飲料的那種;
也可能是我的積蓄太微薄,只能拿到這樣的報酬。
總之就是年紀輕輕賺了各種貨幣,但一不留神全部貶值的慘況。
這就是我的三十歲,沒有功成名就,窮得只剩下回憶和經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