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適合的裝備就是最好的
- 熟悉手邊的裝備
- 裝備規劃時的排序: 路線計畫> 環境天候> 隊伍結構(例:重要裝備像無線電、通訊GPS、帳篷等都放在老手身上)>個人需求(例:枕頭)
爬山的鞋子如何挑選?
- 一些大牌子的旗艦款(例:長毛象、Pattagonia) 其實不適合台灣登山,因為它屬硬底,適合雪季攀爬硬冰等
- 依功用分四款:Mountaineering. Backpacking. Hiking. Trail running
- 依鞋身分三款:皮革(現已不再強調)、人造纖維、複合型
- 中底分三款
- EVA:初學者建議入手,耐久度高一點
- PU:回彈力高、腳感抓地力好,但價格較高,也無法保證不水解,著名鞋款如Lowa
- 橡膠:底硬,回彈力大
- 可能碰到的中底問題:EVA中底脫膠、PU中底水解 (像破裂的橡皮擦)
- 鞋款維修店家推薦(不便宜):美壽多
- 大底:針對各種需求開發的鞋底款式,例黃金大底,主要分兩款
- 刻痕深、顆粒硬:適合像南湖群峰那樣的沙.泥等自然地形
- 刻痕淺、顆粒軟:適合像大屯南峰那樣的平整地形,例:megagrip,有超強抓地力
- 入門者推薦輕量化中筒的Salomon登山鞋,適合多樣地形
- 登山鞋選購指南
- 鞋長
- 楦頭:分A. B. C. D. E. 2E. 3E. 4E
- 足弓
- 足杯:footcup, TPC環
- 注意鞋身包覆度與腳踝穩固,足踝包覆不能隨意移動
- 傍晚帶襪子試鞋最好,腳較漲
- 好的綁鞋帶是手指不能輕易的勾起鞋面的鞋帶
- 雨鞋:全防水、容易腳臭、沒支撐結構,但顆粒軟,易抓地,靈活度提升
- 清洗時可去泥輕刷,勿久泡水
- 不用時可把鞋墊抽起來乾燥存放
淺談背包的背負系統
- 50L以上:適合自組隊多日行程(50L~80L)
- 35L~50L:商業隊過夜行程、輕量化多日行程
- 35L以下:郊山、單攻
- 依用途選擇背包
- 肩腰負重比 30:70
- 攻頂包不一定要帶,可用大背包代替,因有背負系統
- 背包高過頭頂正常,不會危險
- 現在流行的大背包,都改良成細長版型或採削邊設計,是為了強迫重量往上放,符合打包原則,這樣的背包比較無法自行站立起來
- 入門背包推薦 (以中大背包為例):
- Deuter aircontact lite
- Gregory stout / amber
- Osprey kestrel / kyte
- MR coulee
- Hanchor marl
- 背包要點 – 調整
- 合身性:背長、腰帶(兩側髂骨須對準腰帶的一半)、肩帶(身微往前傾,帶子往斜後拉,不用太緊微繃就好)、胸扣(鎖骨下3~4指頭,不用太緊,這跟負重無關)、重心調整帶(loader lift: 慢慢往前走,帶子呈高張力就好不用太緊,基本上都在肩上,部份腰帶有)
- 調整步驟:腰帶➡️肩帶➡️胸扣➡️重心調整帶
- 水平擠壓處和垂直擠壓處,應該只會有一個
- 留意腰帶尺寸是否過大過小,帶子長度應要留12~15cm
- 身理背長量測,應從頸部C處骨頭的長度量到腰部兩側突出的骨頭中間
- 背負系統 – 打包重點 (ABCS原則)
- 重量配置:比較重者,收納在中偏上段、貼背處(例:食物、燃料、水、電子器材/行動電源)
- 體積較大且比重輕之裝備,收納在背包下方 (例: 睡袋、充氣睡墊、備用衣物、營地才會穿的保暖衣物如羽絨衣),較輕重量的打底,才不會在爬時感覺有一雙無形的手在後面拖著
- 取物頻率與需求需考量,例如急救包和雨衣褲,需放在好拿取的地方
- 要注意左右平衡
- 防水打包:多數背包僅防潑水,可用大黑塑膠袋或防水打包袋.
- 打包空隙可能造成隱患,例如走一走瓦斯罐掉到底部空隙,影響行進或地形時的平衡
- 背包行走時左右晃動,可能是固定物品的壓縮織帶沒拉好
- 帳篷打包:內外帳捲成小綑,放在靠外側上緣;營柱貼背放
- 蛋殼睡墊打包:可以攤兩摺,攤在背包外側比較扁
- 清洗:可以用洗衣精簡單清洗,但跟鞋子一樣,不要直接泡水裡
- PU coating 塗料層/背膠,主要是為了增加布料穩定性,其次才是防潑水
- 背包套不是完全防水,只能延緩局部滲水,功能一是防髒,功能二是可以減少200-300g的背包吃水量
登山襪
- Light cushion:郊山、輕量化
- Medium cushion: 多天數、負重
- Heavy cushion: 使用冰爪時
- 羊毛混紡的材質尤佳
- 先選襪再選鞋是好提議
- 是否該穿兩雙登山襪,以緩衝度決定。例:薄的內襪/五指襪防臭+厚襪
登山杖
- 依材質分:鋁合金(可從這入手)、碳纖維(carbon)、複合式
- 依款式分:快扣式登山杖(可優先選擇)、旋轉式登山杖、折疊式登山杖(著名的是BD的Z字杖)、拐杖式登山杖不適合爬山,因為是垂直發力
- 登山杖最後兩節要調成一樣長,才不容易壞
- 前行時登山杖施力點在側後方;陡下時才在前方
頭燈
- 225流明其實亮度已夠,一般來說備到400流明已很夠用;高流明額頭易發爐
- 照射距離長非重點,主要還是看眼前行進的路
- 頭燈顏色
- 紅燈:在山屋或夜間不會閃到其他人的眼 (v)
- 藍燈:追蹤用,例查看血跡(X)
- 綠燈:夜間使用 (x)
- 黃燈:破霧能力,有白等紅燈後,預算夠可選
- 使用乾電池型,對於頭燈的風險管理是比較好的
- 續航力及備用電池須考量
- 以在團隊中擔任的角色,來決定怎麼準備頭燈
輕量化概念
- 輕量化可循序漸進
- 燃料耗能範圍,可以每次都記錄下來(例如用奇異筆,每次用完秤重量寫在底部)
- 主流的登山型態
我們怎麼看待登山裝備?
- 結構單純,越不會出錯
- 比較原則,適合的才是好的
- 多元應用,關鍵在於經驗與思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