跑步已經快成為全民運動,在大家都瘋跑馬拉松之際,如何選擇適當的跑鞋,相對重要。
選擇跑鞋可以從以下幾個大方向著手:自身的能力、跑步的目的、跑步的場所、以及跑鞋是否合腳。
自身能力
先判斷自己的能力,比方說是幾分速跑者,再來決定鞋子屬性。
有一種粗略的分法,速度在平均每公里七分鐘以上(全馬完賽五小時以上)為初階跑者;平均每公里5分40秒以上(全馬完賽四小時左右)為中階跑者;平均每小時4分16秒(全馬可在三小時內完賽的)為高階跑者。
初階跑者的鞋子會強調避震和穩定性,避免受傷。而高階跑者,因為肌肉和技巧相對純熟有力,在鞋款挑選方面可能就更在意輕巧性和施力點。
跑步的目的
目的會決定鞋子屬性,我昨晚去看鞋時,某牌店員就介紹他家的某款鞋子為一次性比賽鞋,因為鞋底刻痕不深,一次全馬後鞋子可能就報廢了,不適合當練習鞋,但這雙鞋可能在爆發性等有絕佳表現。
所以跑者可以針對跑步的目的去選擇鞋款,例如: 比賽鞋、慢跑鞋、訓練鞋等。
跑步的場所
在哪裡跑步也是決定跑鞋的因素。
跑操場,因為跑道有彈性,所以千萬不要選擇厚底或者回彈性高的鞋子,很容易受傷,選擇薄底就可以了。
跑馬路柏油路,可以選擇現在大家都喜愛的厚底鞋。
所以跑操場練間歇、跟跑柏油路穿的鞋子,就會不一樣。目前沒有一雙鞋是複合式可以適用所有的場地,除非個人因素,本身不習慣穿薄底或厚底的鞋子,那就另當別論。
鞋子的合腳性
一般跑完步腳會漲,所以在對齊腳跟和鞋跟後,最好還留有一公分左右的緩衝空間較舒適,也可挑腳最漲的時候去試鞋比較準確,例如:傍晚。另外,鞋子的包覆性和支撐性,也會是考量點。
大方向挑選完後,以下幾個細節也提供給大家參考,在選擇跑鞋時,也應考慮以下要素:
- 腳型:了解你的腳型,包括高弓足、平足或中等足弓,以確保選擇到合適的支撐和緩衝。
- 用途:決定你的跑步用途,是長距離、短距離、越野還是競速。不同用途需要不同特性的跑鞋。
- 鞋墊和緩衝:考慮鞋子的鞋墊和緩衝,根據你對舒適度和緩衝的需求來選擇。
- 尺寸:確保選擇合適的鞋碼,不要太小或太大,以避免腳部問題。
- 品牌和款式:不同品牌和款式的跑鞋可能適合不同的腳型和需求,所以多做比較。
- 舒適度:試穿鞋子,走幾步或跑幾步,確保它們感覺舒適並不會引起不適。
- 地形和環境:如果你跑步的地形和環境有變化,則需考慮多功能的跑鞋。
- 預算:確定你的預算,但不要牺牲品質和舒適度。
- 尋求專業建議:如有疑問,向專業跑鞋銷售員或體育醫師尋求建議。
總之,選擇跑鞋是一個個人化的過程,需根據你的需求和舒適度來做出最佳選擇。